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胡飞:从3·15谈假货到创新的距离

新闻中心

胡飞:从3·15谈假货到创新的距离
发布时间:2017-07-2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6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央视3·15晚会曝光了日本“核污染”消费品,随后无印良品(MUJI)做出声明,MUJI食品并非来自“核灾区”东京都,东京都是产品的注册地,而非产品生产地。上海国检局也证明:无印良品被曝光食品不是来自核辐射地区。貌似是一场乌龙。

Made in Japan”日本制造的产品往往给人安全、保守、稳重的印象,即便很小的公司,可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。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公司曝光、老板谢罪、合作伙伴停止商业关系……其实,日本也曾经历过并不光彩的假货历史,市场上充斥了山寨、假货、三无产品。这段历史,是在二战结束之后,日本工业萎缩、经济萧条,企业为了生存,大量吸收美国产品的创意,或者从美国购买设备,拆解、研究每个部件。此后,英国、美国、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设计剽窃的抗议,让日本意识到,如果要与这些国家站在同等高度,就必须不懈地奋斗,做出日本的高品质质量。一些大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室,慢慢创造了独特的小巧、精制、机能性的日本风格。

再追头溯源,全世界轮流坐庄“假货经济”。美国的假货历史是从1840年到1919年,德国从1871年到1900年,日本从1945年到1969年,中国则是从1980年开始直到现在。美国当时的糖果里有面粉和石灰,用氧化铜来染色。德国产品抄袭英国产品,以至于英国从德国进口的商品,都要打上Made in Germany以示劣质。

中国的“假货经济”强大了荷包,从历史来看,“假货经济”也将被调整并进入“高品质质量”行列。吸收他国的经验很重要,不需将“假货经济”归咎到“人文素质”、或“教育方法”或“行政体制”等因素。在我的专栏——《借壳上市与匠心精神》中,我所理解的企业精工细作的匠心精神是一个成长过程,从学习模仿,到反思调整,再到释放自己,将自身的爱和修养投射到所做的事业中。

说到创新、创造,很多人认为应该是一种全新的事物。胡适曾经说过“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”。创造并不是否定过去、打破重建,创造是肯定过去、学习模仿,从中我们尊敬和感恩前辈,而在这种谦卑的态度上,是更加开放、乐观和合作的态度。最根本的,“创新基因”的关键在于人,在于他们视事业为生命的强烈渴望,在于他们对品质品牌的向往并为之而努力,在于他们无可救药的乐天主义。

从假货到创新的距离,终将会被这群意志坚强的人,弥合。